|
中国近代史的前车之鉴(25)
——熊飞骏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惘,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已经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一切善于忘却的民族必有大灾难!)
四、甲午大灾难——中日体制战争(续)
当中日军队在朝鲜发生武装冲突的消息传来时,中国人对胜利有充分的信心。
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信心是可以理解的:
1、中国当时雄居世界第六大海军强国,北洋舰队号称“东方无敌舰队”。日本的海军实力则极为勉强的屈居12位(一说16位)。两国军舰的质量也不是一个数量级。中国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舰7300吨级,是当时世界最上乘的舰艇,相当于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航空母舰。日本海军则没有哪怕一艘七千吨级舰艇,最顶级的军舰也只有四千吨级。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亚洲第一大陆军强国,军队数量和装备比日本陆军高出N个数量级。
2、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仅次于大英帝国。GDP总量相当于日本的十多倍。中国政府“不差钱”日本政府则经常“闹钱荒”。
3、中国十年前的抗法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极少有人意识到那是宣传出来的)。法国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陆军强国和第二大海军强国,连法国都能打败小日本算什么东西!
4、中国国土面积是小日本的30多倍,人口是小日本的10多倍。两国PK相当于老虎和兔子玩拳击。日本兔子能打赢除非太阳能从西边出来。
中国人宣传自己的“优势”总是很全面的,上面几个“胜利要素”自然让人眼花缭乱。
问题是国际战争常常遵从“宣传逆反”定律。在战前努力总结自己“劣势”的一方,往往是最后胜利的一方。美国主导的两次伊拉克战争,战前美国媒体把伊拉克宣传得如何强大,美国军队则面临无数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若开战美军至少得付出上万人的生命代价……可战争真个打响时,美国远征军在战场上只死了区区几十个人。伊拉克的正规军根本没有象样的抵抗就集体蒸发了。
与美国的战争宣传相反,伊拉克这边则信心满满豪情万丈,坚信神勇无敌的“共和国卫队”和“萨达姆敢死队”会取得抗美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大清国会成为另一个伊拉克吗?
不仅中国人认为自己有必胜的信心,当时的世界也都认定中国必胜?因为双方物质力量的悬殊着实太过巨大了,日本就算诸葛亮再世也无力回天。
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爆发时,绝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它的陆军数量庞大,海军在数量和威力上都远超日本。德国参谋本部认为日本根本没有取胜的任何可能。北洋舰队的英籍海军总教练琅威理预言日本必败。琅威理认为中国的海军受过良好的训练,舰只先进,炮火至少是猛烈的,而且海岸要塞相当强大。他说威海卫是不可攻破的。
当然琅威理也强调:一切得取决于中国部队的“领导”如何,但他相信,“归根到底,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琅威理想不到的是:中国恰恰在“领导”层面出了大问题?
不仅是西洋人,当时日本很多有影响的人物也在给自己“唱衰”,认为中日两国的军事经济不是一个数量级,日本差得太远,过早卷入中日战争将是日本的一场灾难,不但会再战场上惨败,还要毁灭经过多年努力才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现代化成果。
虽然战争致胜的主要因素不只是“物质层面”,更多还取决于“制度和精神层面”。但遥远的外国人能看到的多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差距则只有本国人民才感受深刻。再说外国人观摩的中国北洋舰队演习就很棒,官兵表现出的技术和战术给人印象深刻,很难相信这样的舰队会是绣花枕头。
1894年5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英国观察员看完北洋舰队操演后上书海军部,也认为北洋舰队战力不容小觑。
供观赏的“演习”和“实战”完全是两回事。空军力量微不足道的国家,一样可以在国际空军编队飞行比赛中夺冠。一个全民漠视锻炼健身的国家,照样可以成为奥运会上的金牌大国。
战争前夕,北洋舰队大沽、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被认为是固若金汤不可攻克的。
当时唯一认识到“中国无优势,开战需谨慎”的高官是直隶总督李鸿章。此公的另类见识并非他拥有高瞻远瞩的过人智慧,而是他身为体制内大员拥有比普通民众更多的“知情权”。他深知北洋舰队和大清国阵营堂堂的庞大海陆军不过是用五彩纸张裱糊的一幢木头老房子,外表看上去很光鲜,用于“表演”忽悠不知内情的愤青和老外还能对付,一经战火必轰然倒塌。
北洋舰队虽然号称“东方无敌舰队”,军舰和装备很先进,但官兵战斗力一样只在“观摩演习”时表现得很英勇很内行,一到战场上来真格的就完全是另一景象。多数海军军官要么是“生出来的”要么是花大价钱“买来的”,在士兵中没有任何威信,在战场上根本指挥不动士兵去英勇杀敌。多数士兵平时不参加必要的军事训练,吊儿郎当酗酒、抽鸦片讲黄色笑话,那些花钱买来的官“上梁不正”也只好对此反常现象睁只眼闭只眼;有条件下的则一门心思弄钱好在将来买个官当。没有几个官兵想到参军当兵的目的是为了“报国杀敌”,就更不用说勇于“为国捐躯”了。
大清国海陆军数量虽然“世界第一”,可军队是“官僚化”而非“国家化”。多数军队只选择忠于某个“官僚”,没有哪只军队是忠于“国家”的。忠于不同官僚的军队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只买主子的帐不买别人的帐。因此大清军队看似庞然大物实则是一盘散沙,百万军队形成的“合力”说不准不到十万,走到哪里压路的效果还马虎,打仗注定丑态百出。
在海陆军协同作战的现代战争时代,大清国连个统一指挥对外战争的参谋部都没有。不但陆海军无法协同作战,连四大海军舰队也互不统属各听号令甚至互相敌视。陆军也分成互不统属互相敌视的“官僚私家军”,在对外战争中不“互相拆台”就已经是最好表现了。
李鸿章“反战”还有另外一个不便言明的原因:那就是一旦对日开战,战争将主要在北洋舰队和淮军的防区进行。北洋舰队和淮军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一旦中日开战损失的将主要是属于他的军事力量,他不愿拿自己的私家军去作卫国战争的冒险。
大清国这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只有在“官僚人事体制”上才是中央集权的,在其他方面则是“条块分割”和“一盘散沙”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日本方面的战争体制:
1872 年,日本实行征兵制,激发了国民意识进一步的觉醒,同时,陆海军教育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军官得以去国外留学,使军事学校得以在国内建立。
1878 年,日本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参谋本部。1883年成立了一所参谋学府。陆军和海军之间能有保证地实行密切的合作。
朗威理说过虽然中国必胜但还要取决于“领导”,我们再来看看中日两国领导的差距:
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
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用于补充造船费用。钱虽然不算很多,但却作出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全国富豪和民众纷纷捐赠军费,一年捐款达100万日元……
日本皇后没有薪资,无法通过捐薪救国,但她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用于购买军舰!在皇后的榜样力量激励下,日本妇女捐出了堆成山样的金银首饰用于建设海军。
再回头看看大清国的“领导”们:
大清国的实质元首慈禧太后为了迎接自己的60圣寿,居然挪用海军经费1000万两(一说3000万两)用于建造供自家游乐的颐和园?1000万两银元是个什么概念?完全可以打造另一个北洋水师!定远、镇远那样的王牌主力舰可一气购买18艘!
为了营建豪华盖世的颐和园,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军后,没再增添哪怕一艘新舰。1891年以后,北洋舰队甚至连枪炮弹药也停止购买。大清国新成立的海军部主要职能不是海军建设,而是为慈禧太后“洗钱”!
对比一下中日两国的“皇后”风范,就能明白对日战争中国必胜的“大清梦”为何演变成全军覆没的“大灾难”了。
日本的海陆军在物质层面和大清国没得比,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军事装备都不是一个数量级。单是参战军队数量中国就占有压倒优势,后备兵员则是日本的10倍以上!战前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万人,其中17万人有参战经验。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部长山县有朋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清帝国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如果战争只是物质层面的“斗富”,日本不但必败无疑,而且会败得相当惨。
问题是国际战争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斗富”,更多是“体制”和“士气”等精神层面的“较量”。
物质层面的“斗富”胜富已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剩下的就是体制层面的较量了。
因此甲午中日战争是体制之战!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北洋舰队“济远”和“广乙”号军舰运送援军前往汉城南14公里的牙山前线回航,驶到距牙山80公里的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州三舰的截击。两舰对三舰,胜利虽艰难但自保有余。可中国官兵畏敌如虎让日军占了先机,日舰先下手为强把广乙号打成重伤。
在日舰围攻广乙号过程中,北洋舰队“操江号”护航舰护送载有1200名增援部队的“高升号”商轮抵达战区。此时中方拥有三艘舰艇,和日舰数量相当,可以一战。高升号商轮上的1200名官兵性命也必须拚死一战!形势逼迫中国舰艇只能有进无退和日舰拚个鱼死网破!
中国舰艇的表现则刚好相反,济远号率先悬挂白旗投降,然后更换上日本军旗,向西弃二舰逃跑。
广乙号向海岸方向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沉。
操江号携同所载运的银币20万两军饷投降。
三舰抛下没有自卫能力载运1200官兵的高升号商轮供日军宰割。
日舰毫不客气向高升号发射鱼雷,把这艘运兵船击沉。增援部队1200人仅70多人逃生。
平壤战役
中国驻防牙山的陆军自丰岛海战后无法支撑,即向汉城北方280公里外的平壤撤退。中日驻朝陆军发动平壤战役。
驻守平壤的中国兵团15000人,围攻平壤的日本兵团16000人。日本兵力虽稍占优势,但平壤城在中国兵团这一边,朝鲜民心也在中国这一边。屯兵坚城一攻一守优劣悬殊,攻方通常没有五倍的兵力优势很难取胜。
平壤战役中,清军占尽优势。首先是地形优势,平壤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玄武门跨牡丹峰修筑,城东又倚大同江为天险。其次清军兵员、武器、粮食很充足,足以以逸待劳,击退任何来犯之敌。再次,朝鲜民心也占在清军这一边,清军入驻平壤后“朝鲜难民、义团等箪食壶浆,馈遗不绝”。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汉城的朝鲜统治者大院君李是应亦暗中向清军传递情报,企图里应外合击退日军。[日军则被朝鲜人民打心眼里瞧不起,日本史料记载“所有地方之韩人见我军则回避逃匿”,被日军强征来的朝鲜夫役,“皆怀畏怖,不肯服役,强使服役则中途逃窜,比比皆是。因此,我北进各队及元山支队,其行进途中备尝给养缺乏之苦。师团本队除粗米饭外,副食毫无,仅以一匙之盐,供数日之食”。一路上还不断遇到朝鲜游击队的偷袭。
民心+坚城+守方的优势相当于两万生力军!
令人痛心的是:清军腐败至极,没有品质利用这些优势,不但没有主动进击扭转战局,还军纪败坏,令原本盛情欢迎的朝鲜民众寒彻心髓。正如目击平壤之战的朝鲜人朴殷植所说:“始清兵渡江,我民争箪壶迎馈,而乃肆盗掠,大失民望”。
中国兵团司令官叶志超是一个“明于人暗于事”和“关系大于能力”的官场政客,他那个官本来就是花钱买来的,对金钱、美酒、鸦片和美女的兴趣远远大于保家卫国的热心。因为胆小如鼠爱财如命愚蠢如猪,他在士兵中的威望如果不是零的话也是负数,很多士兵恨不得背后给他一枪。
这样的官兵是无法打胜仗的,就算拥有十倍的力量优势也一样不能取胜!
平壤战役只进行了一天,号称固若金汤的坚城就转手到日军手中。
当日军发动攻击时,中国军团未作象样的抵抗就告崩溃。司令官叶志超率先逃跑,大军在雨夜展开了逃跑竞赛,六天狂奔五百多里,跨过鸭绿江转入中国境内。
中国军队在溃逃途中遭到了日军的追杀死伤惨重。“仅箕子陵附近二三百步间,清兵人马尸体累累如山,埋没道路,溪流为红。其尸体最为密集堆积者,在五十步以内伏尸百二十,毙马三十头,互相枕藉。”
中国兵团在逃离平壤之前,居然没有销毁掉大量的军火、弹药、粮食和军需物资?全数完好无损转到日军手中,仅军粮就够日军吃上两个月!只要放一把火引爆一颗炸弹就能让那些堆积如山的积养飞到天上去,如此简单的差事都没有人去做?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专制军队的“不负责任”不是正常人能够理解的。
平壤战役清军阵亡2000人,负伤4000人,被俘683人,绝大多数是在逃跑过程中伤亡被俘的。日军阵亡200人,负伤500人,无一人被俘。
叶志超虽然不会打仗,但搞宣传“把忧事当喜事办”却是一等一的高手。如此耻辱丢脸的惨败,却被他宣传成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平壤保卫战”: 日本四万大军猛扑环攻,炮弹密集如雨。我军英勇抗敌视死如归,多次出击给予日军巨大杀伤,深入虎穴打死日军将佐多人。日军不断增派大批援军,我军在外援断绝逆境下苦战五昼夜,终因弹尽粮绝无法再战,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退出平壤,沿途打退了数万日军的围追堵截,消灭了几个师团的日军,胜利回师中国边境……
平壤战役中国兵团唯一认真作战的将官是左宝贵,在叶志超处处使小绊子的逆境中孤军战死玄武门。他的死给了叶志超一个英勇抗敌的典型,得以大打左宝贵这场牌为自已遮丑,他的事迹被放大百倍大肆宣扬,给人一种这样的错觉:叶志超兵团个个都是左宝贵,人人都是令日军胆寒的战斗英雄。
“一俊掩百丑”式典型放大是大清国最拿手的宣传手段。
(未完待续)
http://cshtdb.com/tdb/4188.html |
|